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290部分阅读

    不付钱,自己付了茶钱瓜钱,他不去取,却先跑去饮马

    这驿卒生了警觉,立即把咬到嘴里的一口西瓜吐出去,说道:“先别吃了恐怕有诈”说着一个箭步出去,就去扣那摊主手腕,那两个驿卒不以为然,嘿嘿笑道:“我说老四,你别一惊一乍的,真就有贼,谁抢咱们啊。咱们爷们一路吃喝全靠驿站,身上没带几文钱,谁抢咱”

    说到这儿,他就感觉舌头有点大,好像喝多了似的,不禁一扶桌子,迟疑道:“好生古怪,我怎么”

    这时,那抢前去抓摊主的驿卒已一把扣住了摊主的手臂,不料天热,那摊主手臂上出了汗,他的手上也有汗,一滑,竟未扣住。手臂没有扣住,却扣了一手颜料,那驿卒看看瓜贩手臂上被抓去颜色露出的五道白痕,再看看自己手掌,硬着舌头道:“你你不是瓜贩”

    言犹未了,一头便栽倒在地,呼呼大睡起来,那两个驿卒摇摇晃晃想要起身,站起到一半,就一屁股坐下去,伏在一堆瓜皮上打起了呼噜。

    三人一晕,那摊主便嘿嘿一笑,扭头呼哨一声,瓜田不远处一条壕沟里立即跃出两个人来,三人从昏倒的驿卒身上取下包袱,打开竹筒,逐份检视公函奏章,翻了半天,突有一人兴奋地道:“找到了,这就是夏老板要的那份东西”

    另外两人凑上去一看,正是太子朱高炽附着宋琥奏章向皇帝请罪的奏折,三人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道:“成了”

    下午近晚的时候,大道上终于又走来两个人。

    一男一女,一左一右,贴着两侧的林荫道。

    隔着这么远,似乎没啥关系,可这两个人其实却是一对夫妻,丈夫叫黄四,娘子姓苗,小名兔菇。

    小两口这么走道儿,明显是呕气了。年轻夫妻,尤其是刚结婚没多久,还真不大容易发生矛盾,矛盾常常是婆媳关系处不好才产生的,这两位就是因为婆婆才闹的脾气。

    兔菇的娘身体不大好,这新媳妇儿时不时的就要回娘家照顾照顾,因为走的频繁了点儿,今天又要回娘家,婆婆就不乐意了,觉得媳妇心不在这儿,整天惦记着娘家,不免唠叨几句。媳妇觉得委屈,说给丈夫听,丈夫若是顺着她的意叫她发泄发泄也就完了,偏这黄四不乐意媳妇说他娘,瞪起牛眼,反把媳妇一通臭骂。

    大概因为是孔孟故乡,教化深入民心的缘故,山东男人特别的孝顺,古代二十四孝当中,有十位就是山东人。你说别的都成,欺负他老娘可不成,结果兔菇这新媳妇又受了丈夫一顿排头。所以有人说,有福气的女人,要做山东男人的娘,莫做山东男人的媳妇。可这话也有毛病,不做山东男人的媳妇,怎么能当山东男人的娘

    其实黄四虽把媳妇骂了,可心里还是疼媳妇的,这一路下来,讪讪地藉故跟她说了许多话,兔菇根本不理他,他要是赶过去跟媳妇儿一块走,兔菇就躲到另一边去,两口子就这么别扭着回娘家。

    兔菇正愤愤地走着,突然“啊”地一声尖叫,急急往路中一闪,险些一跤跌倒。

    黄四正用扁担挑着包袱走在另一边,一看这情况,飞也似地跑过来,问道:“媳妇儿,咋地啦,有长虫么”

    兔菇战战兢兢地指着树后,颤声道:“有人,那儿有人”

    黄四一听,立马扔下包袱,抽出扁担,警惕地向树后望去,只见三个男人齐刷刷地站在树荫下,一丝不挂,三个男人都用手挡在下体捂着小小鸟,其中一个张开嘴巴不知道正在说什么。

    黄四一看三个流氓调戏他媳妇儿,血嗡地一下就上了头,登时气冲斗牛毛发直立,他不由分说,抡开扁担就冲了上去,一扁担抽在一个光屁股男人的肩膀上,破口大骂:“你个狗日的,敢调戏我媳妇”

    那人说话见不理,返身便逃,黄四又一扁担抽在他的屁股上,龙腾虎跃地追上去,打得三个男人哭爹喊娘,狼狈逃窜,一边跑一边还喊:“我们是官家人,我们是驿卒,我们不是非礼你媳妇,只想讨件衣服穿呐”

    这三个玩裸奔的,自然就是那三个驿卒。

    他们苏醒以后,发现马没了,衣服也没了,他们赶紧检查最重要的东西:装在竹筒里的奏章公函,发现竹筒也被打开,裹竹筒的包袱布没了,这还不算,里边的奏章公函也全被扔了出来,被风吹着,原地已经没剩两张,找了半天,只在草坷里找到团成一团的两张破纸,还是被人揩过屁股的,其它的早已不知随风飘向何处了。

    这贼实在是太狠了点儿,三个驿卒欲哭无泪,正商量沿那瓜田到村庄里弄身衣服,恰好黄四夫妻俩就到了。

    三人被好一顿打,最后从地上捡起他们的驿卒腰牌,这才叫黄四相信了他们的身份。

    瓜田后边两三里地就是苗家村,那儿正是黄四媳妇娘家的村庄。黄四带着媳妇回去,把这事儿报告了里长,里长拿了几套衣服来,三个驿卒这才得以见人。

    三个驿卒只管传信儿,也知公函奏章都有些什么内容,如今丢得一干二净,只得赶回县里驿馆,讨了马匹盘缠往回走。那些公函和奏章在通政司内书房还有存档,只能重新誊录一份再送往北京,可这一来一回,就不知要浪费多少功夫了。

    经此一事,倒是成全了黄四夫妻,兔菇眼见丈夫神勇无敌的模样,觉得自己男人还是很疼她的,怨气一去,两口子和好如初。

    可是因为这一耽搁,永乐皇帝便只收到了陈瑛遣人秘呈的“太子监国,私交勋戚,擅颁圣旨与封疆大吏”的弹劾奏章,却没有收到太子只言片语的解释。

    朱棣隐忍了三天,三天之后,依旧未见太子有任何奏报,朱棣大为恚怒,但他这回却没有只言片语斥责,只下一道圣旨:“安南征战之际,西域又生叛乱,太子擅文而不经武,恐难周全。即着汉王同任监国,与太子一起经理军国大事”

    第908章 郑伯克段于鄢

    皇帝的旨意从北京送到南京,汉王朱高煦与太子同为监国,这个明显的讯号立即在朝廷中引起了一片轩然大波。

    东宫洗马杨溥坐不住了,他找到皇太子朱高炽谈了谈,朱高炽的心态就跟他那肥硕的身体一样,比大海还宽比泰山还稳,朱高炽不但不急不恼,反过来还好言安慰了杨溥一顿,把杨溥的鼻子都气歪了:岂有此理,这不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么

    可他这个“太监”想不急都不成,他是东宫洗马,这根绳子是拴在皇太子身上的。无奈之下,杨溥只好去找他的同年好友杨荣商议对策。

    杨溥和杨荣都是建文二年中的进士,同时授为编修。但是两人的仕途经历却大不相同。杨荣因为永乐初年被选入内阁,成了天子近臣,而杨溥却因为被选侍太子朱高炽为洗马,成为太子身边的僚属,眼下的权力地位是远不及杨荣的。

    解缙被贬谪后,他的亲家胡广进位,荣升为内阁首辅,不过他伴驾随同朱棣去了北京,如今在内阁主事的就是这位内阁次辅杨荣。杨溥赶到杨荣的签押房时,杨荣正在处理公函,杨溥只说闲来无事到这儿坐坐,叫杨荣尽管先处理公事,可他却坐在一旁不停地长吁短叹,杨荣不禁发笑,便合起公文,对杨溥笑道:“弘济啊,你有什么事,只管说来,你我之间,还要拐弯抹角的么”

    杨溥瞧堂下没有小太监侍候着,这才忧心忡忡地道:“勉仁兄,你还真是坐得住啊。皇上诏命汉王与太子一同监国,这意味着什么恐怕要变天了啊你怎么还不以为然呢”

    杨荣若无其事地“哦”了一声道:“原来弘济是为这件事而来啊,我当是多大的事儿呢。”

    杨溥大急道:“这事儿还小么勉仁兄,你”一语未了,杨溥突然心中一动,急忙倾身向前,低声道:“难道眼下时局,还不能危及太子之位么”说罢,便目光灼灼地盯着杨荣。

    杨荣警敏通达,足智多谋谋而能断,当年朱棣攻克南京,就是杨荣及时提醒朱棣先谒孝陵,然后登基,从而绕过了建文帝这个尴尬的坎儿,直接从洪武帝手中接掌了江山,否定了建文帝四年的统治。那时他还叫杨子荣呢,朱棣宠爱他,亲自给他改名杨荣。

    朱棣在大臣们面前不苟言笑,大臣们都有些怕他,一旦与大臣们议事,有议而难决之事时,朱棣把脸一沉,大臣们就为之惶恐,无所适从。只有解缙和杨荣两个人这时还敢直来直往地跟他说话,杨荣尤其善言,常能哄得朱棣转怒为喜。

    杨溥知道自己没有杨荣这份察颜观色,一叶识秋的本事,对他是很钦佩的,这时心中焦急,更是虚心求教。杨荣却不直言,只是低头研着墨,淡淡地问道:“太子听了旨意之后,可有什么话说”

    杨溥道:“太子神色如常,毫无心沮气丧的表现。”

    杨荣搁下墨,又拿过一本书,随手翻阅着,说道:“大绅被贬谪安南之后,太子最可倚重者,就只有辅国公一人了,辅国公那里可有什么反应”

    杨溥道:“这个辅国公似乎没有什么反应。”说完他又补充了一句:“至少我在东宫,不曾听说辅国公有什么反应。”

    杨荣抬头笑道:“这就是了,太子不急,扶保太子第一功臣的辅国公也不急,弘济啊,你急个甚么劲儿”

    杨溥恼了,道:“勉仁兄,你这叫什么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

    这时,一个小太监提着个铁筒进了殿,杨荣咳嗽一声,止住了杨溥的声音。那小太监走到杨荣身边,蹲身下去,用铁镊子从里边夹了冰出来,一块块往杨荣脚前的一个盆里夹。杨荣对杨溥笑道:“弘济啊,你这人忒也小气,向你借一篇收藏的孤本来看,这才三天功夫,你就迫不及待地来讨了,还你还你”

    杨溥见杨荣伸出手来,知他必有所示,连忙伸手接过,杨荣道:“好啦,皇上北巡,首辅伴驾,这朝里的公函积压太多,我得一一处理,就不留你了。”

    杨溥见杨荣下了逐客令,只得茫然告辞,出得殿来,低头一看,手中拿的却是一本春秋,书是翻开的,他看的这一页,第一行写的就是: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杨溥看了半天,又想了半天,眼神不禁亮起来,他忽然觉得,自己纯洁得简直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

    多病多灾的大报恩寺建设工程又停工了。

    因为开封段的黄河决口,工部奉旨重修开封,需要大批劳役。同时,工部尚书宋礼都督周长考察黄河水患后,顺势提出了一揽子的疏浚计划,获得了永乐皇帝的允准,发山东及直隶徐州应天镇江等府民丁三十余万,给粮饷且蠲免其他徭役及今年田租,以疏浚黄河。

    他们决定引黄河水复归古道,同时疏浚会通河,这两项工程预计两百多天可以完工,完工后黄河水势会比现在稍减,同时由于河泥淤积约有三分之一的河段已无法行船的会通河也可重新启用,全段通航。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大报恩寺只好暂时停工,把劳役征去疏浚会通河,沿黄河故道巩固河堤。

    本来这事儿不关夏浔的事,劳役调走,他更是无事一身轻,只管伴娇妻爱子,在家享清福,做他逍遥自在的国公爷。不想朝中竟有人上书皇帝,建议河道疏浚之日取消海运。这一下可触到了夏浔的逆鳞。

    河运的沿线城市,其盛衰大受影响,河运可以活跃地方经济;各地官府也能多收许多河运税赋;每年疏浚河道维修堤防时,朝廷还要投入大笔的银子,这笔银子都要开销到地方上。而海运船舶往还,比河运成本低效率高,缺点是在没有现代化轮船的年代,风水险恶,易受气候影响。

    不过综合评价的话,对朝廷来说,还是河运的开销更大成本更高,但是因为河运对地方上更有利,官员们都热衷于河运,他们是很乐意为官一任,造福故里的,眼下是河运海运并重,如果取消海运,河运就会增加更多的物流往来,所以他们总是想出种种理由排挤海运推销河运。

    他们的目光只能局限于眼前利益,夏浔却深知重视海洋将带来多么巨大的利益。那不仅仅是几个钱的问题,对海洋的熟悉对海洋的利用对航海技术的进步对造船技术的进步,对防止固步自封那是利于当代亦利于千秋的大事。

    宋元海运发达,至明而没落,直到清末才又崛起,夏浔好不容易巧妙借势重开了海运,现在一些官员因为挡了他们的财路又要巧立名目取消海运,那怎么成夏浔立即抖擞精神,发动黄真赵子衿等一群笔杆子,对提议取消海运的主张发动了口诛笔伐式的打击,弹劾奏章像雪片儿似的往上报。

    这举动看在汉王和陈瑛眼中,却是色厉内茬的一种表现。面对太子眼下的危局,辅国公装聋作哑,却跑去争什么海运河运,这不是色厉内茬是什么汉王和陈瑛一致认为,这是他们争夺太子之位的绝佳机会,错过这次机会,恐怕真就再无可能了,汉王将永远为王,而陈瑛,一俟新君登基,除了告老还乡永绝仕途,也绝没有第二条出路。

    所以他们一方面疯狂搜罗不利于太子的有关证据,继续败坏他在皇帝心中的印象。一方面决定利用监国的身份,竭力做出比太子更卓越的表现,双管齐下,把储君之位争到手。

    胜败在此一举,拼了

    纪纲也拼了。

    驿卒被劫,劫走的都是些什么公文,除了通政司和内书房的人没有人知道。但是纪纲知道。东厂在内书房里有人,他纪纲做了这么多年的锦衣卫都指挥使,他也不是吃素的,他在内书房同样有人,一俟看到丢失的奏章中有一份太子写给皇帝的请罪书,纪纲立即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驿卒被劫,自大明开国也没有几回,尤其是这太平世界,驿卒经过的地方又不是偏僻山岭匪盗横行之地,什么不开眼的小贼,要劫这些一路上吃皇粮,几乎没有几文钱的驿卒信差他马上派出了最精明的手下纪悠南,命他带人一路北上,查找此案线索。

    金吾后卫校场上,汉王朱高煦给他那狠狠一巴掌,羞得他好几天都没敢出门,此仇不报非君子,他一定要把这个场子找回来。

    这时候,帖木儿帝国的使节即将赶到京城了,这是汉王朱高煦在政坛上公开亮相的一个好机会。他第一次担当监国,第一次以监国的身份接见外使,如果能有完美的表现,就可以抢走太子的光辉。不最好他的兄长根本就不出面,把这舞台让给他一个人来表演。

    为此,从来不登太子府的汉王破天荒地去见了他大哥一次,嘘寒问暖体贴备至,假惺惺探望许久,直把个不耐酷热和疲惫的太子折腾得汗流浃背,这才殷勤地道:“皇兄体胖,极易疲乏,如今又正值酷暑,闷热难当,接见外使的礼节仪程过于繁琐,恐皇兄难以支持啊。

    父皇命臣弟与皇兄一同监国,皇兄满腹经纶,料理国事如疱丁解牛,而政略实非臣弟所长,空负监国之名,却无所事事,实在是有些惭愧。这接见外使的体力活儿,不如就让臣弟来代劳了吧,不就是把他们接进京来嘛,凡事总要等父皇回来才能拿主意的,臣弟误不了事情。”

    “这个”朱高炽刚一犹豫,朱高煦就用有些受伤的语气道:“这么点小事,皇兄也不相信臣弟能办好么”

    朱高炽沉默片刻,才不情不愿地道:“那么此事就由二弟负责吧”

    “哈哈,我这个假仁假义的老兄,终究是这张脸皮太薄”朱高煦心中大喜,连忙说道:“皇兄所以,臣弟定不负皇兄所托”

    朱高煦得意忘形之下,全未注意朱高炽一脸的不情不愿,眸底却藏着一丝怜悯

    第909章 现丑

    会同馆府第连绵,宏丽深阔,殿宇楼阁,堂皇华丽,各处殿宇楼阁,掩映于假山池水之中,美伦美奂。

    这里是接待外国使节的地方,是朝廷的门面,在这些方面自然不能差了。

    汉王朱高煦端坐在一处花厅里,说是花厅,却独占了一重跨院,精舍庭院凉亭花圃一应俱全,简直就像一座精舍。礼部尚书吕震坐在他的下首,说道:“殿下,礼部侍郎孟浮生已出城去迎接帖木儿帝国的两支使节队伍去了。依礼,应由鸿胪寺接待,送会同馆安置,再由礼部授其礼仪,择日升殿面君。

    如今皇上不在京里,如果要他们去亲王府觐见殿下,恐惹人闲话,亦于礼不合,所以才请殿下纡尊降贵,以此会同馆作为相见之地。等他们到了,殿下可迎至廊下,勿须降阶,俟其行礼已毕,再邀入厅中会话便是”

    朱高煦点了点头,吕震又道:“由于皇上不在京里,这赐宴就不必了,只由会同馆招待即可。臣从四夷馆调来一名蒙古馆通译,为殿下翻译言语”

    朱高煦又点了点头,还是没有说话,他正在默记着此前看过的接待外国使节的种种礼仪过程,这些事儿对一位亲王来说,多少年也用不上一回,自然不会烂熟于心。

    吕震想了想,又道:“还有,异域他邦,各有礼仪不同,如果来使立而不跪,行该邦礼节,殿下不必于此处过份坚持”

    汉唐宋明,中国君主一向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纠缠。外使见唐太宗立而不跪,唐太宗只是付之一笑,跛子帖木儿健在时,其使节朝觐永乐皇帝立而不跪,永乐皇帝也未勃然大怒,轰他出去。从骨子里说,这是一种自信,不会因为跪与不跪,就自我否定自己的权威,意滛不能强国,外交方面比较务实。

    朱棣因此着夏浔演武阅兵,也并不是因为帖木儿使节立而不拜这件表象上的事,而是从他们对大明外交前倨后恭的态度和他们扣留大明使节的行为,判断出他们野心的滋长,炫耀武力是为了展示大明的实力,以期达到更长远的目的,否则何至于如此大动干戈。

    朱高煦一心二用,一边听他介绍,一边默记礼程,听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事,忙问道:“哦他们来时路上,在六合打过一架,死了不少人”

    吕震苦笑道:“可不是,就是前天的事情,他们双方在六合歇宿时因为口角冲突,继而大打出手,双方都死了不少人。”

    朱高煦摸摸胡子,会心地一笑,心想:“看来,帖木儿帝国的这位皇子和皇孙,已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一个国家,分遣两支使节队伍赴我大明,国内必定政出多门,故而有求于我大明。妙极,既有求于我大明,这就可以大做文章了,我若迫其就范,长我大明威风,父皇必定龙颜大悦”

    朱高煦正想着,会同馆外人喊马嘶,车驾辘辘,帖木儿帝国分别隶属皇四子沙哈鲁和皇孙哈里苏丹的两支使节队伍同时抵达了。

    “请,这边请”

    礼部侍郎孟浮生下了马,向双方使节连打手势,两位帖木儿帝国的使节一齐下马,走到孟浮生身边,一个颊上有新伤,一个用绷带吊着胳膊,气势汹汹相互一瞪,重重地哼了一声。孟浮生一脸无奈,赶紧站到二人中间将他们分开,连打手势地把他们请进了会同馆。

    会同馆内富丽堂皇,鸟语花香,宛如一座园林。朱高煦未在正厅接见,避于花厅,这也是为了避嫌,监国终究不是皇帝,外使到了,监国不能不闻不问,却也不能做出一国之主的姿态。

    孟浮生引着他们穿过一个垂花耳门,沿细石小径来到花厅,厅前左右侍卫扶刀而立,十分肃然。孟浮生急忙回身,双手向下一压,做出噤声止步的示意,然后一撩袍襟,返身进去禀报。朱高炽和吕震就在堂上坐着呢,大门洞开,如何还看不到两位外使到了,一见他们止住脚步,朱高炽已然站起身来,缓缓迎上前来。

    “殿下,外使到了”

    孟浮生赶紧向汉王施了一礼,朱高炽傲然点头,飘然而出,孟浮生急急伸手一拉尾随其后的吕震,忿忿不平地告状:“大人,下官今日可是丢了丑了。”

    吕震怔道:“怎么”

    孟浮生刚要说话,汉王已立于廊下,重重地咳嗽一声,孟浮生赶紧迈步出了门槛,向那两人介绍道:“这就是我们汉王殿下,陛下北巡,汉王如今是我大明监国,还不上前拜见”

    两个高鼻深目颌下一部卷曲大胡子的外国人瞪着一双深凹的眼睛看着孟浮生,一脸的问号。

    朱高煦本待他们若如蒙古人一般抚胸见礼或者单膝行礼,便立即大声呵斥,先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这件事儿若干的漂亮,风头可直盖太子,再加上近来太子屡屡自作主张惹得父皇大怒,自己竞争皇位就大有希望,不料话到嘴边,却见二人一动不动,竟连腰也没弯,不禁又惊又怒,转头便问孟浮生:“他们这是甚么意思”

    孟浮生也慌了,又大声道:“这是我大明监国汉王殿下,还不见礼”

    两个外国人迷迷瞪瞪地看着朱高煦,他们也在纳闷儿呢,他们也觉着这个高大威武的年轻人应该是个大人物,可他到底是谁,他们却不知道。据说大明皇帝没有这么年轻啊,事关国体,没弄清对方身份之前,他们岂能轻易行礼。

    孟浮生见二人还不说话,忍不住转向站在汉王朱高煦另一侧的四夷馆通译,说道:“翻呐翻给他们听”

    那通译翻了个白眼儿,心道:“你旁边不是站着一个通译么,我今日是给汉王做通译的,怎么你说话也要我来译给他听”心里嘀咕着,还是咳嗽一声,对两个帖木儿帝国的使节把孟浮生说过的话翻译了一遍,结果两个外国使节依旧如鸭子听雷,傻不愣瞪地站在那儿。

    那通译也慌了,又大声说了一遍,对方侧着耳朵认真倾听,听完只是摊了摊双手,一脸无奈,这通译就慌了,结结巴巴地道:“他们莫非是聋子不成”

    这时节跟在孟浮生身边的那个倒霉翻译悄悄凑了过去,小声道:“陈兄,他们好像不懂蒙古语。”

    “啊”

    站在朱高煦旁边的那个通译官吓了一跳,失声道:“不懂蒙古语岂有此理,他们有意难为人么”

    朱高煦这时脸色已经铁青,沉声道:“你们嘀咕什么呢他们为何不言不动”

    两个通译结结巴巴,答不上话来,这时两个大胡子中的一个好像听明白了点什么,叽哩咕噜地说了一串话,两个可怜的通译官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可是只听懂了几个词,两人嘀咕半天,也弄不明白全句的意思,只好往朱高煦面前卟嗵一跪,苦丧着脸道:“殿下,他们的语言微臣听不懂”

    唐朝时候,西域一蕃国朝贡。当时大唐与西域的交往何等密切,却也无人能尽识西域各方语言,那蕃国递交国书,竟无人识其文字,幸好李白生于极西之地的碎叶城,识得这种文字,否则就要丢了大唐的脸。而今,汉王朱高煦兴致勃勃而来,终于碰上了这种难堪事。

    话都听不懂,这威风还向谁摆去,朱高煦甚至闹不清眼前这两个大胡子谁是沙哈鲁的人,谁是哈里苏丹的人。朱高煦脸腾地一下就红了,他脸红脖子粗地叫人把双方使节先安置下去,等两位外使一走,朱高煦便暴跳如雷,把吕震和孟浮生两位大臣骂了个狗血喷头,这才拂袖而去。

    半天功夫,这个笑话就传遍了南京城。

    帖木儿帝国的官方语言是突厥语,突厥语与蒙古语同属阿尔泰语系,他们有些词汇是一样的,但是远远达不到听得懂蒙古话就听得懂突厥语的地步。帖木儿帝国的民间语言主要是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这些语种地区目前都不是与大明交往频繁的地区,所以大明在这方面的语言人才极少。

    大明从永乐五年才设立专门翻译外国语言和文字的四夷馆,迄今才不过五六年光景,因为很少有士子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四夷馆面向四夷诸国分设的八个翻译馆中,人数最多的一馆才四个通译官,有的常年不见往来的国家更是只有教师一两人,连学生都没有。

    大明现在自己培养的翻译人才极少,就算是面对鞑靼女真朝鲜日本吕宋安南这些交往密切的地区,主要的翻译人才也靠地方上向朝廷输送。

    但是像今天这样的窘状其实是很难碰见的,因为出使国一方也备有通译,即便两国因为相距太远,不习彼此语言,他们的通译也懂得两国中间地区的第三方语言,可以以此作为交流平台,大明与帖木儿帝国的交流平台一直就是蒙古语。

    但是无巧不巧的,帖木儿帝国的两支使节队伍在六合停歇的时候大打出手,死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他们的通译,而大明蒙古馆的两个通译只精通蒙古语,结果就造成了眼下这种难堪的局面。

    莫愁湖,湖心岛,细雨蒙蒙,如诗如画。

    夏浔披蓑衣戴竹笠,坐于船头,拿着钓杆,对撑伞立于其后的徐姜道:“太子仁孝,一向关爱兄弟,咆哮大臣这种事,怎么可以向皇上告自家兄弟的状呢咱们不用理会,自会有人来做这个恶人的。”

    他提起钓杆,麻利地换了鱼饵,悠然一甩,鱼漂在涟漪不断的湖面上沉浮两下,定住了,夏浔悠然又道:“准备车,我要去请一个人。再给汉王上一剂眼药,就该咱登场了。”

    第910章 再下一城

    帖木儿帝国沙哈鲁的使者乌伤和哈里苏丹的使节摩罗分别入住了会同馆。

    哈里苏丹这么急迫地派人到大明来,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当初三人争夺皇位,他占了先机,皇太孙占了大义,四皇叔沙哈鲁势力是最小的,但是皇太孙被他策反的大将杀死之后,沙哈鲁却借机一跃而起,以为皇太孙报仇的名义,拉拢了许多皇太孙的旧部。

    哈里苏丹需要大明的支持,哪怕是道义上的支持,也足以衍生极大的政治力量。沙哈鲁皇子却也抱着同样的心思。在东方,四皇叔朱棣成功地完成了靖难之役,化不可能为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皇帝。在西方,正重演着同样的一幕,那位皇叔也是排行老四。

    不同的是,帖木儿帝国没有中华帝国大一统的悠久历史,因此帖木儿一死,皇族又内战纷争,整个大帝国立即分崩离析,即便是沙哈鲁争得皇位,也没有能力与大明一较长短了。因此沙哈鲁很明智地选择了向大明称臣。由是,同一国家,分属两个政治势力的使团,同时来到了大明。

    但是,在该国的军事上面,哈里苏丹虽较沙哈鲁略逊一筹,可是在争取大明的支持上面,哈里苏丹却有一张秘密底牌:夏浔

    哈里苏丹的使团虽然姗姗于路,今日方到,可他的秘使却早就潜进中原,并与夏浔取得了联系。否则哪有那么巧,在他们即将进入应天府地界时,突然发生了冲突,死者中恰恰又包括了他们的通译,这一切都是出于夏浔的授意。

    会同馆的陈设布置非常豪华,酸枝雕花大床上锦被绣幄十分舒适,但哈里苏丹的使节摩罗大人坐在灯下,只是一杯杯地喝茶,了无睡意。

    突然,窗棂叩响,一下两三三下,停顿片刻,又是三下,摩罗鹰目一亮,沉声道:“门没关,进来”

    片刻功夫,“吱呀”一声,一个身材瘦削看起来极伶俐的胡人男子闪身进来,穿一身青色服装,这服色若遁入夜色时极难察觉。

    “坐杨旭有何话说”

    那青年在桌对面椅上坐下,从怀中摸出一封信来,说道:“这是他的人送来的,叫大人您依计行事,他的人还说事关机密,只可由大人您一人阅览。”

    摩罗前几次与夏浔互通消息,都是经由眼前这男子传口讯,今日对方竟然写了信,摩罗不由为之动容,连忙抢过信来,仔细验看了火漆封口,然后把灯移近,就在灯下展开了书信。信一打开,摩罗便是一怔,信上空白一片,什么都没有。

    那青年道:“哦,那人说,在火上略一烘烤,即现字迹。”

    摩罗听了,忙摘去灯罩,将信纸展开,借烛火烘烤一下,信上果然现出字迹。摩罗啧啧称奇,却也无暇探询原理,连忙俯首看信。一封信看完,摩罗微微眯起眼睛,脸上露出阴晴不定的神情。

    那青年忙问:“大人,杨旭信上说些什么”

    摩罗一脸古怪的神气,他轻轻摇了摇头,低头又去看信,这回只看了一半,那信突然蓬地一下,自己冒出火来,摩罗吓了一跳,连忙松手,那信带着火苗飘然落到桌上,顷刻间便燃成了一片灰烬。那青年惊得站起身来,对这神奇的一幕也是讶叹不已。

    摩罗缓缓站起身来,沉着脸色在房中徐徐踱步,唇上两撇卷曲的八字胡随着他的脚步一颤一颤的。

    踱了许久,好像是拿定了什么主意,摩罗招手道:“黑奇,你过来”

    黑奇赶紧凑到他的身边,恭声道:“大人请吩咐”

    摩罗一揽他的肩膀,低声道:“黑奇,一会儿,你去”

    黑奇正侧耳细听,忽觉肋下巨痛,急急一掠身,就见摩罗大人手中握着一口尺来长的锋利弯刀,弯刀如弦月,一滴滴殷红的鲜血正在刀刃上流转,黑奇的肋下已是血涌如注。

    “大人,你你做什么”

    黑奇一把捂住肋下,血如泉涌,哪里捂得住,他只觉得自己的体力连着生命,正在迅速地流逝。

    摩罗冷冷一笑,纵身向前,狠狠一刀,直搠进他的心口,刀子一直插到柄处

    黑奇一脸的惊奇愤怒不解,可他已等不到答案了,摩罗一松手,他就缓缓倒了下去。

    摩罗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端起那杯未喝完的茶慢慢饮尽,沉声喝道:“来人”

    门外应声闪进两名武士,看到房中情形,微一错愕,却没有说话。

    摩罗吩咐道:“把房间打扫干净,给他换身衣袍,丢到乌伤的院落门口去”

    夜深沉,汉王府的后院,灯光依旧亮着。

    汉王朱高煦气咻咻地在房中踱来踱去,白天那一幕对他的伤害真是太大了,到现在想起来,脸上还热辣辣的。太丢人了自大明开国,这样难堪的事情有没有自古至今,这样难堪的事情有没有这本该是我公开亮相于庙堂的绝佳机会啊,如今却成了人家的笑柄

    陈瑛坐在灯下,状如老僧入定,身子不动,眼神不动,只有那偶尔捋动胡须的手,给他带来一丝活气。

    “陈大人,你说这事儿,是不是礼部伙同太子搞鬼,故意羞辱于本王”

    陈瑛轻轻摇了摇头:“不会殿下不必多疑,此事羞辱的虽是殿下,办事不力的却是礼部。吕震此人,善阿谀恋权势,断然不会给自己的考绩涂抹污点,解缙为内阁首辅时,曾讥讽这吕震不学无术,为礼官,不知大体。解缙的嘴虽臭,评人优劣还是准的,这个吕震思虑不周,干出这等糊涂事来不足为奇。再者,臣了解过,四夷馆中的蒙古馆,确实只有这两个通译,晓得蒙古女真语言。再往西去西域诸国的语言,他们就不甚了然了。”

    朱高煦“呼”地喘了一口粗气,悻悻地坐下道:“他不学无术,丢的却是本王脸面。才半日功夫,本王已成九城笑柄”

    陈瑛道:“殿下勇冠三军,这是太子无论如何也不能比拟的。此事的确成了笑话,可就算是太子出面,也是一样的结局,难道太子精通帖木儿帝国的语言乡间小民,但得一事,莫不沾沾自喜极尽嘲讽,殿下不必放在心上。朝中文武,都是明事理的,纵然觉得好笑,也不会因此看低了殿下。”

    陈瑛笑了笑又道:“礼部已加紧张罗,四处寻找精通西域言语的人去了,且让他们的使节在会同馆先住着,等礼部找到通晓他们语言的人,殿下再接见他们就是。”

    朱高煦气闷地点了点头,叹道:“只好如此”

    陈瑛站起身,拱手道:“如此,就请殿下早些歇了吧,老臣告辞”

    朱高煦忙也站起来,说道:“天色太晚了,大人就不要回府了吧,来人呐,收拾客房,侍候陈大人歇下。”

    陈瑛连忙道:“不妥不妥,殿下王府,老臣怎好”

    朱高煦道:“嗳,如此小事,在意甚么。父皇不在京里,又不需早早上朝,就在这儿歇了吧。”

    陈瑛连连称谢,由王府内侍引着去了西厢客房。陈瑛宽衣解带,只着白色小衣,洗脸净面之后,又褪去布袜,用热水烫了脚,叫小内侍给擦干了,便躺到床上拉过条被子横搭在腰间沉沉睡去。也不知睡

    锦衣夜行第290部分阅读

    -

章节目录

锦衣夜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月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关并收藏锦衣夜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