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木石又去拜访信奉狐仙爷的老婆婆,并于神位前亲自上香三柱,留下数两碎银予婆婆,老婆婆推辞不要,言说自己没做过什么事,不能白白收人钱财。

    木石好说歹说,言道自己也信奉神灵,并将昨夜见到狐仙显灵的事情告诉她,这一点碎银乃是留下用以购买草香,供奉给狐仙爷的香火钱,老婆婆听闻狐仙爷显灵,始收下碎银,并与木石说道半日,说是狐仙曾帮助过她不少事情,人要与人、物为善,对人对物,“诚心”为上,上天自会赐福予他。

    木石坐于一旁,静心恭听,对于信仰一事,他现在是毫无头绪,亦不知要该如何去作?

    因见老婆娑白发苍苍,神情慈悲,知其心地善良,不忍打断她的言语。

    半日后,木石起身拱手告辞,婆婆一直送出门外。

    木石回到住处后,依然整日修炼,除每日练习拳法外,又早晚站桩修炼观想之法,夜间口称佛号二千一百六十遍,做完一切功课,始卧床休息。

    如此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半年以后,木石重新修炼出了一丝内力,身体强健不少,有了自保之力,留在此地已是无用,徒有增添年龄而已,便欲再次外出游历。

    其后,木石将租赁宅院的钥匙交还给房主,言明自己将外出远行,不再租赁宅院,又与邻居、熟人逐个道别,出了山村,依然向西行去。

    木石一路步行而走,亦不知路过多少村庄、城镇,拜过多少道观,见其内道人皆忙于红尘俗事,难得心闲,障碍修行,便无心停留。

    其间,他亦在道观中询问探访,谈起修仙之术,或是看他衣装素旧,满面风霜,不肯多言,又或不相熟悉,彼此心性不知,竟无一人搭话。

    再说道门各派传承本不肯轻易传人,金丹大道更是如此,若非机缘到了,又有哪一个法师情愿将秘术公布于人?

    此时冬季已至,天寒地冷,北风呼啸,树木阔叶落尽,满目苍凉。

    这一日,天降大雪,厉风绞着雪花扑面而至,木石身着棉布夹袄、棉裤,腰间糸着一条黑色粗布带,脚穿布窝窝,行走在山间小路之上。

    游方之人,居无定所,随心而行,随遇而安。

    今日虽然下起大雪,木石自觉心中烦闷,歇息不得,便顺路而走,他眼望着山川白皑皑一片银装,清静素洁,却是身冷心热,习武之人自是不怕脚下打滑,他运起白猿身法,急行一阵,不一会,便觉周身腾起热气来,始觉心神安宁。

    抬眼四下望去,山石之上的雪花已是堆积二寸有余。

    猛然,他眼中余光发现山路旁有一黑物,走近细看,原来在雪地中俯卧一人,身着破旧道服,满头银发用一根桃木簪挽着,手中紧紧握着一柄白色马尾拂尘,口中气息微弱,身上覆盖一层积雪,眼见即刻冻僵。

    木石俯下身来,抓住道人手腕,听闻尚有脉搏跳动,便将此人背在身后,紧步向前方赶去。

    行了约有十多里路,始见山上有座小庙,便赶至庙前,山庙木门并未上锁,当是留于过往行人方便住宿。

    木石背付道人推门而入,只见山庙尚且干净,桌椅之上无有灰尘,便将昏死道人扶入偏房木床之上,寻了锅灶,抓了一把米,烧了稀粥,热气腾腾盛了一碗,端至道人面前,一点点喂下。

    片刻后,道人口中痛吟一声,睁开双眼,醒了过来。

    他扭头环视左右,望着木石言道:“无上天尊,贫道以为已至地府,却为何回到道观之中?难道是你将我救回到这里?”

    “正是。”木石见道人醒了过来,不由松了口气,说道。

    道人抬头看着木石,微微点头,云道:“真是有心之人。”

    其后便吃尽米粥,又昏沉睡去。

    原来此处即是破衫道人的道观,地处深山僻岭,一年路过之人,不过十余人矣,有时一月之内见不得一人入观。

    老道在此修炼,全仗自己开荒耕种,允饥果腹,如今年迈力衰,劳作不得,本欲离观远行,投奔道友,未料突然天降大雪,行至山底,脚下一滑,滚下坡道,晕死过去,恰逢木石路过,又将其背回道观之中。

    次日,道人渐有恢复,只是滚落坡道,伤了筋骨,只能缓慢行走。

    木石又熬好粥饭,端至道人面前,伺候喝下。

    道人食用了一碗温粥,面色稍有红润,张口问道:“不知壮士为何来此偏僻之地?”

    木石闻言,稍有难堪,低头笑道:“我乃四处闲游之人,离家外出,本为寻访修仙大道。”

    道人闻听,不由站起,仰天一阵大笑,言道:“苍天有眼,吾道不孤矣。”

    随后,双目直视木石,正声言道:“贫道乃‘五斗米’道门继承传人,你可愿拜我为师,将道门传承下去。”

    木石听言,不由心中一喜,问道:“不知‘五斗米’道门归属何道?为何从未听闻?”

    “吾道传自东汉国,自是归属黄老大道,为天师张陵于鹄鸣山创立,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之久,门内现今只余为师一人,若是收下乖徒儿你,门内便是只有你我二人。”破衫道人满目慈祥,凝视着木石言道。

    “五斗米”道门善画符书,道内分师君、祭酒和奸令,师君乃掌门,祭酒宣讲《老子》,各有部众,又称理头,奸令又称“鬼卒”,初入道门,为人治病,治病不服药物,仅“加施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并利用符水请祷,“书病人姓字,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病人出五斗米为谢,故人称“五斗米师”。

    传说“此门有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多禁秘不传,又有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天师张陵,子张衡,孙张鲁,张鲁掌控汉中、巴郡,后降曹,被“封镇南将年,封阆中候,邑万户,将还中国,待以客礼,封鲁五子皆为列侯。”后演变为“天师道”。

    对于“五斗米”道门,木石完全不懂,听闻其道乃是黄老大道,自是欣喜,却未知此道乃以符籙为主,敬奉天地,并非金丹内炼大道。

    木石见道人年迈苍苍,声称要传他道门继承,心中不忍推辞,不由张口说道:“我愿意。”

章节目录

草珠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豳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豳木并收藏草珠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