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承林的父亲付梓材,是60年代到k城所在省份的知青。解放前,付承林祖上从事木材加工生意,尚算优渥。后来因为被划资,多年积累的家业几个月折腾干净,付梓材一辈的兄弟姐妹全都离开家乡,分散到祖国各地。

    付梓材到k城时不过十来岁,恰是最乐观、生命力最蓬勃的时期。

    生活习惯被强行中断,分配到深山密林的t乡村小组,和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打交道,反而更加打磨了付梓材的意志。由于家业渊薮,自幼熟悉木材木料,很多专业见识是从小玩着玩着就学懂了的。

    t乡交通很不便,受外界冲击干扰可谓极少,本地少数民族遵循古老的习俗,守着单纯又热情的生活。这美丽的山水,不但没有滋生《古炉》那样故事的土壤,由于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几年饥荒也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来到t乡,付梓材就像来到了亲切的自然林木博物馆,尤其是逐渐克服沟通障碍后,融洽而安宁地生活了多年。

    几年后,凭着每天跟林子打交道,凭着跟村村寨寨最熟悉森林的老人日积月累的学习,付梓材对林木的了解,已经远超出同辈。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样的话,付梓材没有听过,他只是十年前就默默种下了树。

    这一代人,凭借卓越的天资和坚韧的意志,不少人真正在实践中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路径。他们没有学习过什么管理知识,而是用自身的行为实践创造出真实的价值,最终引导出一条条管理理论。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林木养护的实用实践,付梓材很快引起了县、乡领导的重视,继而给予更多的任务和授权。长期的知青生活,付梓材完全融合到了基层,但并没有被地方同化。与身边人不同,即使孤单地生活在祖国的偏远角落,他仍然有很多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在两个方面的判断和坚持,影响了付梓材之后的人生:一是无论政治动荡还是社会失序,背后的根源和意图,一定是向着谋求长期稳定的局面发展远离中心的t乡就是好例子。二是假若未来会出现长远的稳定和发展,那么当下打下的基础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假如未来不如预期,当下的行为可能会徒劳无功;但如果当下无所作为,那么无论未来如何,自己都会被抛下。

    付梓材是否预见到了未来景象,不得而知,总之他选择了苗木和林木种植。这个行业在导入期投资大,而且导入期非常长,收益非常微薄,但时间本身会不断把价值积累在所有的投入上,最终形成爆发。

    划定天然保护林区域之时,t乡把主要目标放在了天保林可以按面积获得的补贴,欣然地把全境林场几乎全划进了天保林范围。付梓材受命参与了相关基础工作,工作过程中,与各村寨一起保留下了不少连片集体林,同时选了珍稀木材和速生成材的品种,进行开发种植。

    到了70年代,付梓材的成就已经不可小视。证据就是带着妻、子从偏远乡镇,一跃而到省城k市定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付梓材愈发相信自己的判断。给儿子取名叫“承林”,也是对未来寄以厚望。于是付承林少年时代的所有户外活动,几乎都是随父亲出没于各个林场,接受父辈积累的熏陶。

    80年代末,市场活力在k城开始展现,生活物资供应保障稳定后,市场的需求面被广泛激活。随着温饱和安居问题解决,健康安全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激增而上,一时间药店、书店大幅增加,新开的商城人满为患。

    付承林也伺机开了一家花店。虽然与家业不匹,付梓材也不介意儿子先练手尝试,给予各方支持并参与指导。付梓材深信按部就班本该是良性的途径,但却料不到时代的变化和膨胀如此迅猛。

    1990年起,市场经济的活跃,尤其在特区体现,房地产和相关行业在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和做好准备之前开始了持续地快速增长。

    付承林再没有过多的精力经营花店,而是主动介入了苗木交易、木材交易、家具木料、装修公司,甚至家具城等业务。面对突然而来的众多机遇,付梓材和付承林一面觉得迎接不暇,一面也清醒认识到,如若只是跟随市场交易的脚步,将来会在每个产业环节都被发展更快的地区领先。

    经过再三斟酌,付承林组建了承林园林公司,迅速获取了绿化工程和园林绿化a级资质。这一步让承林园林公司占据了很大先机,不但能用活自身积累近20年的资源,转化成价值,同时也直接参与到了全国市场,成为多个房地产公司最贴心的合作伙伴。

    有了市场的增值和收益积累,承林园林公司继续购买了不少林地和荒地,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种植的品种。从1980到2011年,中国的投资总额增长了18倍。在接近峰值的年份,房地产的投资占到总投资的25%。资源、能力、市场三方契合的效果非常惊人,到2011年时,承林园林公司在业内一枝独秀,有接不完的业务。

    ;

章节目录

搜索引擎事件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爱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爱玩并收藏搜索引擎事件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