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 作者:拾玖景观

    分卷阅读215

    空气潮湿,十分阴冷,室内也没有生炉火。

    晴天还好,只要不进屋,在外面晒太阳还挺暖和的。可一进屋,就觉得冷嗖嗖的。手一摸,哪里都是潮潮的,除了窝在棉被里,抱着热水袋,实在没什么暖和气。

    三个哥哥的手上也起了冻疮。

    虽然老早地就擦了防冻膏,可还是不管用。这是水土的原因,他们几个在干燥的环境下长到了十多岁,一回来不适应是难免的。

    所以一到晴天,王妈妈就让他们把棉被都搬出来,搭在栏杆上晾晒。

    这样,多少能干燥一点。

    田爸爸还专门去买了一点木炭,用炭盆装着,让他们围着取暖。到了阴雨天,还可以用来烘烤屋子和棉被。

    后来,黎元元他们找到了一个暖和的好办法。

    那就是呆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一千多号人,聚在一起,还真是暖烘烘的。

    他们一家就住在电影院,看电影可是方便得很。

    *

    趁着假期,黎元元抽空去看了看黎爷爷和崔奶奶。

    他们还在弄堂口摆摊,除了内衣内裤,还卖起了成衣。冬天里,梧桐树的叶子都落了,太阳大大的,俩人说说笑笑,坐在树下还挺暖和的。

    那天,她还看到了黎爸爸。

    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提着饭煲来送饭。阳光照在他的脸上,看着朝气蓬勃的,依稀有着后世的影子。

    也就是这样的阳光少年,几年后在大学里遇到了徐妈妈,才能让她开心起来吧?

    两天后,她鼓起勇气去找徐妈妈的家。

    那边实在是太远了,坐了轮渡过去,摸到了港区。东找西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地方。

    这里前后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按照后世的地址去找,只能看到一片荒地和浅滩。

    这个时候,她的外公和外婆还在聚丰农场,只把徐妈妈和小舅舅留在了城里。徐妈妈一直跟着她的外公外婆,小舅舅跟着爷爷奶奶。

    现在,唯一能找到徐妈妈的地方,就是学校。

    可惜,已经放假了。

    只能等到下一次,再过来找找。

    她带着一丝遗憾,回到了家里。

    虽然,现在的她,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人。

    可她还是想看看他们。

    希望,他们能过得好一点。

    *

    转眼到了阳春三月。

    微风拂面,杨柳青青,带着江南所特有的韵味。与边疆的萧瑟冷寂相比,这里可谓艳阳高照,绿意葱葱。

    弄堂口的迎春花开了,黄澄澄的一片。

    屋里屋外,都是暖洋洋的。

    那个阴冷潮湿的冬季,终于过去了。

    开学后,谢海宁顺利地进入了一家普通中学。

    对学霸来说,在哪里读书并不重要。他的目标,是考上京城医科大学。当然,这对他也不算什么难事,等到明年九月就实现了。

    那时,他已经十六岁了。

    也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黎元元和三个哥哥也在学校里,努力着。

    他们的目标是考取大学。

    也唯有这样,才能闯出一条路子来。

    孩子们在忙着学习,大人们却在忙着挣钱。

    随着天气转暖,田根宝的照相生意好了起来。他早晨出门,中午不回来,要么带着饭煲过去,要么在那边买点吃的垫垫。

    越是星期天,工作就越忙。

    他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一到星期天就忙着做菜,给孩子们改善生活了。

    而王慧珍除了收加工活之外,也开始在街上摆摊子,卖衣服。

    换做以往,可能拉不下脸来。

    可现在,为了生存还有什么好顾忌的?

    在这座城市里,有无数像他们这样的知青,每天都在起早贪黑地忙碌着,只想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

    到了初夏时节,返沪知青越来越多了。

    “五一”过后,由宋阿娣牵头,把能联系到的知青,都联系了一遍。最后,十几个人带着吃的喝的,聚在田根宝家的小屋子里,搞起了会餐。

    大家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开怀畅饮。

    这种景象,让他们又回到了连队里的生活。

    那时候聚餐跳舞、打扑克钻桌子,嗑瓜子吹牛皮,要多开心有多开心。可惜,那种痛痛快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而他们呢,也从十几岁的小青年,变成了三十六七岁的老青年。

    马上就要步入中年了,那种青春和热血也随之消逝了。

    杨淑芬举着酒杯,感叹道:“说起来,连队里的知青,除了苏梅华之外,也没剩下几个了吧?”

    “是啊,她还在托儿所里当老师,不过,她家日子过得还挺不错的……”宋阿娣红着眼圈说道。加上苏梅华在内,连队里只剩下五名知青了。

    而当年,浩浩荡荡的几十号人马,有多热闹啊。

    这时候,大家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他们都是双知青家庭,才能享受到回沪政策。而那些单知青家庭,还在遥远的边疆思念着家乡,思念着故土。

    虽然回到沪上后,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可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梦想和希望。

    最后,大家一致建议,每两个月聚会一次,地点就搁在田根宝家。

    宋阿娣笑嘻嘻地说道:“老田啊,比起来就你们家条件好了,看看有自己的房子,能自己做主,去个卫生间也方便。我们都挤在父母家里,平时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

    田根宝和王慧珍笑着答应下来。

    十多年来,大家一起在连队里走过,这个感情任谁也比不过吧?这座城市是冷漠的,而知青们之间却充满了温情。

    因为,他们曾经是农垦战士,也是一起打拼过的战友。

    吃过苦,受过累,经受过劳动锻炼。

    回到城里之后,还有什么能难得倒他们?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到了一九八四年,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沪上又出台了关于“支边知青”的新政策。

    那就是双知青家庭,都可以举家落户聚丰农场,符合条件的,可以把子女落到沪上。单知青家庭,符合投靠条件的,可以把一名十六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落到沪上。

    这一年的初夏,随着新政策,乔莎莎也回到了沪上。

    她住在外公外婆家里,她的妈妈还在连队里,和她爸爸生活在一起。

    她一向是个独立能干的。

    星期天,自己一个人换乘了几趟公交车,来到电影院,找到了田家小屋。见到元元和伟军他们,激动不已。

    黎元元和儿时的小伙伴,也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几个人坐在地垫上,听乔莎莎讲述这两年连队里的变化。最后,田伟波好奇地问道:“莎莎姐姐,那个江慧勤去

    分卷阅读215

    -

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小田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拾玖景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拾玖景观并收藏七十年代小田园最新章节